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五日,下半林鸛林寺熱烈慶祝:
泗洲佛祖誕辰1392週年!
泗洲佛祖
是我國早期海神男相觀音佛祖,謚號:泗洲文佛、泗洲菩薩、泗洲大士、泗洲大聖。 法號:僧伽 (公元628—710年),西域.何國.碎葉城人(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 楚河州.托克馬克市,離我國新疆邊境約400公裏)。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進入大唐涼州傳授佛法(涼州今甘肅省酒泉市)。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僧伽大師到泗洲城 (泗洲城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淮河洪水沈入洪澤湖) 傳授佛法。 壹天,僧伽大師留宿壹大戶人家,第二天早上僧伽大師要離開時對主人說:“貴府本是壹座寺廟。”主人聞聽格外驚奇,趕緊叫多人在院內掘地,果然發現了壹塊石碑,碑上題名“香積寺”,又刨出壹個金像,像衣上刻“普照王佛”字。此事很快傳遍泗洲城,後來那大戶人家遂捐出其府第,建普照王寺,僧伽大師也遂在泗洲城傳經弘法,為民治病、祈雨治水、點化癡男怨女,景雲二年(708年),唐中宗迎請僧伽大師到京城長安薦福寺當主持(長安薦福寺即今西安市小雁塔),並封僧伽大師為國師。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父親李客是西域碎葉城商人,來長安經商,後以國(李)為姓,以客為名。聽說長安薦福寺主持僧伽大師也是西域碎葉城人,李客便經常帶八歲的李白拜訪僧伽大師,僧伽大師成了李白的啟蒙老師,深受影響,後來李白成為唐朝大詩人。
文佛之意就來源以此!
李白的名詩《僧伽歌》就是李白對僧伽大師人生寫照
僧伽歌
-李白
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為我論三車。
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恒河沙復沙。
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
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
意清凈,貌棱棱。亦不減,亦不增。
瓶裏千年舍利骨,手中萬歲胡孫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
壹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
泗洲佛祖紀錄片
《僧伽東行》 (上集)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
泗洲佛祖紀錄片
《僧伽東行》(下集)
景雲四年(710年),僧伽大師端坐圓寂,享年83歲。圓寂後唐中宗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城建塔供養。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下令翻建泗洲僧伽大師塔,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宋太宗又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從此“泗洲大聖”更是名揚四海
宋代大學士蘇東坡寫的《僧伽贊》和《泗州僧伽塔》
反映了當時宋代全國對僧伽大師高度崇拜與信仰
僧伽贊
-蘇東坡
盲人有眼不自知,忽然見日喜而舞。
非謂日月有在亡,實自慶我眼根在。
泗洲大士誰不見,而有熟視不見者。
彼豈無眼業障故,以知見者皆稀有。
若能便作稀有見,從此成佛反如掌。
傳摹世間千萬億,皆自大士法身出。
麻田供養東坡贊,見者無數悉成佛。
泗州僧伽塔
-蘇東坡
我昔南行舟擊汴,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雲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汙丹梯,壹看雲山繞淮甸。
在民間泗洲文佛成了啟蒙孩子讀書的神佛
台灣嘉義泗洲佛祖寺參訪
卫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