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民俗与族谱网漳台民俗与族谱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鸛林寺開漳聖王

鸛林寺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是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壹帶的漢族民間信仰,唐朝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的封號,開漳聖王信仰在我國臺灣和東南亞中占有重要地位。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也叫立昆。唐顯慶二年(657年)農歷二月十六日生,淮南道光州固始縣人(今河南省固始縣)。先祖陳犢,字克耕,祖籍山西河東人,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隋朝末年因說服陳果仁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後,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封開國元勛濟美嘉慶侯,娶淮南道光州人氏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魏敬為妻。

陳元光自幼聰穎好學,博通經史,喜讀黃石公《素書》,熟諳《太公》韜略,十三歲領鄉薦第壹。唐總章二年隨父歸德將軍、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平定了閩粵邊陲騷亂。陳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載,實現了“北距泉州,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嶼,方數千裏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的安定局面,唐先天元年武則天賜其“忠毅文惠”謚號,以智勇雙全、知人善任享譽閩粵,使泉州與潮州之間“幾疑非人所居”之域告別炎荒,走向文明。


簡介編輯

陳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祖籍河東(今山西),生於光州。高宗儀鳳二年(677年)陳政病逝後,陳元光奉敕代掌父業,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擊敗陳謙等流寇。永隆二年(681年),南海周邊的“蠻獠”殘部再次進擾南海邊邑,陳元光與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司馬高琔配合沿山道突襲夾攻賊寇,大獲全勝,俘獲敵眾萬余人,隨後陳元光回師在今雲霄縣漳江之畔安營紮寨,設立行臺,時加巡邏,恩威並用,實行懷柔政策,閩粵邊陲逐趨穩定,自此唐朝中期到明朝前期閩粵泉潮間方數千裏無桴之驚。為撫慰南下將士懷念故鄉之情,乃指營前大江,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今山西長治)之清漳!”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流經今山西、河北南部的陳元光故鄉河流的古代名字),也證明了陳元光的祖籍山西。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於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部(今仙遊縣),當時仙遊縣還沒設立,攻打漳州時,陳政父子並非從北方長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屬莆田縣壹帶招募士兵南下作戰,後來開創漳州。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官方史書仙溪誌(今仙遊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壹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準於泉州潮州之間的泉州南部增置壹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的泉州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莆田縣的“莆”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壹詞。詔令陳元光兼任刺史。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壹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

鸛林寺開漳聖王(图1)

相關搜尋:


龍溪縣鸛林寺


鸛林寺都天元帥


鸛林寺三官大帝


鸛林寺開漳聖王


鸛林寺泗洲佛祖


鸛林寺五方五佛


鸛林寺神農大帝


鸛林寺廣應聖王


鸛林寺太陽祖 


鸛林寺開漳聖王(图2)

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

無論是曾鎮府、丁儒,還是陳政、陳元光,都不是來自光州固始。陳元光實為光州州人(今河南潢川) [1]  ,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固始人,故曾鎮府、丁儒、陳元光的後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以後更相沿襲,遂為其族譜與某些地方史誌所采用”。福建人喜冒充籍光州固始的現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的陳元光及其壹部分部將的後裔,也不能免這個改祖籍的習俗,將祖籍改為光州固始”;“固始現象”有著很深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唐朝後面的五代閩國有壹大批將士來自光州,在社會上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勢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壹部分來自江淮的移民為了沾王審知家族桑梓的光,將祖籍地改為光州,後來並非來自江淮的漢族移民也冒稱光州固始人,流風所被,最後連閩粵土著後裔也編造或改竄族譜,將祖宗偽托為光州固始人” [2]  [3]  。

現存最早的固始縣誌——明嘉靖《固始縣誌》,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誌》卻又只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 [4]  。 漳州自明嘉靖以後,數歷重大兵災。壹是明萬歷年間,倭寇亂閩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戰場之壹;三是太平軍四次入閩,占據漳州。舊族譜和歷史資料損失慘重。致使清朝光緒年間重修《龍溪縣誌》及編纂《漳州府誌》時,不得不從新編的族譜中尋找史料,這樣壹來,正落入歷史的陷阱之中明嘉靖《龍溪縣誌》 [2]  卷之三·祠祀壹記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創漳州,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壹日平也”。明嘉靖《龍溪縣誌》大量引用宋代資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官修《固始縣誌》和清乾隆官修《重修固始縣誌》,中的記、傳、表都沒有只字記述陳元光和他上下代的關系。明《龍溪縣誌.地理誌》還明確記載唐朝鮮卑人恭容韋到過漳州,並在蔡公嶺(是九龍江北溪東岸)賦詩:“閩越曾為塞,將軍舊置營,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 在明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其後裔在修纂族譜時,是不可能承認胡人祖先作為壹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改選擇漢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作為始祖。這樣來也就使族譜記載的宋以前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記載 。

事跡編輯

為政

朝廷接報後,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進階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奏請在泉潮間增置壹州,並於垂拱二年(686年)獲準於雲霄漳江之畔建立漳州郡治,設治所於今雲霄西林,下設漳浦、懷恩兩縣,並進為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節漳州諸軍事,守漳州刺史,贊治尹,營田長、春宮使者。景雲二年(711年)農歷十壹月五日,粵東流寇雷萬興、苗自成之子糾集的殘部潛至嶽山,陳元光在出巡途中聞警,率領騎兵迎戰,因援兵未至,終因寡不敵眾,被敵將領藍奉高刺歿,享年五十五歲。百姓聞訊,如喪考妣,相與制服哭之,追思之甚,更捏像而祀之。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因州治遷至龍溪,為祭祀之便,移葬於今浦南鎮石鼓山。

用人

陳元光將軍入閩開漳四十余年,偃武修文,施行惠政;勸農務本,通商惠工,興修水利,屯墾安民;興庠序,施教化,移風俗,育人才,傳播中原文化和農耕技術。就任漳州刺史後,即向朝廷表薦部屬中的馬仁等優秀人才擔任州府官吏,社會迅速恢復穩定,以知人善任,深得部屬擁戴。

作品

在戌閩期間,還著有《玉鈐集》、《兵法射決》、《龍湖集》三書,傳世的有《請建州縣表》、《漳州刺史謝表》、《舉薦部曲人才表》三文及詩作五十四首,詩作有七首選入《全唐詩》、《全唐詩外篇》和《全唐詩補遺》等文集,《請建州縣表》與《漳州刺史謝表》載入《欽定全唐文》。

陳元光將軍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壹位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也是華夏文明開發歷史上偉大的開拓者,其後昆亦能克紹箕裘,祖孫六代前仆後繼,獻身閩粵,勵精圖治,歷壹百五十余載,可謂世系蟬聯,領袖壹方,滿門忠烈,遺愛萬民,歷代屢有封贈。

唐追封他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潁川侯;宋追封開漳主聖王,加謚忠毅文惠王、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追封昭烈侯、威惠開漳主聖王;清追封高封祀典開漳聖王。

影響編輯

陳元光所創建的開漳文化暨開漳創業精神,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成為開漳後裔寶貴的精神財富。壹千三百年來,隨著開漳將士後裔之繁衍與遷徙,身居閩、臺、粵、浙及東南亞與歐美等地的五千多萬河洛兒郎,慎終追遠,繼往開來,報效家國,告慰先賢。並在海內外建廟宇數百座,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至今香火不替———史銘其功,民頌其德,歲月悠悠,豐碑長存,聖王英名將永駐人間!

祠堂編輯

陳氏將軍祠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鄉,原占地30畝,有房百余間,為四合大院結構,東依浮光山,門迎蓮花池。陳氏將軍祠現占地800平方米,有正殿、廂房、耳房31間。祠前是壹灣池水,名曰“月牙塘”,月牙塘東南數裏之外有陳氏七星拱月墓,所謂“七月拱月”,是指安陽山的七個山岸“托起”的壹灣水面。主塋地葬有陳元光祖父陳克耕之墓。山上有陳政練兵場、飲馬池(白龍池)、祭祀魏敬夫人的“奶奶廟”遺跡,“奶奶廟”是群眾對魏夫人的尊稱。魏敬字玉玨,世稱魏媽媽,號雲霄,為開唐女將。相傳她在安山壹帶嚴懲盜匪,整治惡僧,救助貧民,深得當地民眾的尊敬和愛戴。在戌閩開漳的偉大事業中,她曾代子領兵,遠征閩南,輔佐兒孫操理政務,為平定叛亂、推章建制立下了不朽功績。為了追紀功德,唐廷加封魏敬夫人為“昌文弘武茂德慈祥雲霄娘娘”。雲霄廟位於安山浮光頂峰。安山系省級森林公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授二年(691年),祖母魏敬卒,享壽九十三歲。景雲二年(711年)十壹月初五,陳元光於出巡途中抵嶽山,遭藍奉高埋伏,因步兵後至,陳元光被藍奉高所殺,同時被殺還有副將馬仁(即馬公爺)等隨從。陳元光終年五十五歲。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皇帝下詔為其立官祠於西林,祠祀:陳元光與父親陳政,祖母魏敬另祀於廂旁。

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詔立廟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治又從漳浦李澳川遷到龍溪縣古縣城桂林村(古縣鸛林),陳元光之孫漳州刺史陳酆為祭祀之便又在龍溪城(古縣)再修壹座“陳將軍祠”, 二十七年後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又再遷往龍溪縣永寧鄉唐化裏(現在的漳州城),因鸛林陳將軍祠在漳州城南後來稱“南廟”。

在閩臺,多年來人們為“開漳聖王”立廟奉祀,香火如昔。在漳州和潮、汕地區,民間供奉“開漳聖王”的威惠廟、燕翼宮、州主廟等有百余座。在臺灣奉祀陳聖王的威惠廟、照惠廟等有81座,其中以宜蘭、桃園、臺北數量、香火為最。在東南亞各地陳聖王廟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祭祀編輯

開漳聖王影視造型

開漳聖王影視造型(7張)

故園有祠,閩臺有廟,歷經滄桑而香火不絕。時至今日,每逢農歷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之日,更是鄉親雲集,盛極壹時。近幾年來,有3000多位閩粵人和海外僑胞到將軍祠拜謁先王、緬懷先賢,尋根問祖。“開漳聖王”已成為聯系閩臺與光州的重要情感紐帶,形成臺胞訪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現象。現在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有80%以上為祖籍光州的鄭成功部眾之後裔。開漳聖王”理應成為聯系祖國大陸與臺灣民眾的情感紐帶之壹。

陳元光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在閩臺的影響巨大。這些人的後裔陸續漂洋到臺灣及東南亞壹帶。現今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有近80%的祖籍在光州。包括連戰、王金平、陳水扁等,祖籍地都在光州。在閩臺,多年來人們為“開漳聖王”立廟奉祀,香火如昔。僅臺灣崇奉“開漳聖王”的官廟祠宇就接近300座,這是臺灣廣大同胞認同根在大陸,臺灣永遠與大陸親如壹家的象征性標誌。


南靖五川过沟庵(图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漳台民俗与族谱网 » 鸛林寺開漳聖王
分享到: 更多 (0)

弘揚閩南傳統文化,促進兩岸民間交流

聯絡我們